寧愿跑死賽道,不愿病死床邊!57歲患癌辣媽跑完馬拉松“大滿貫”
今年4月22號,57歲的成都女子劉英用4小時15分,完賽成了倫敦馬拉松賽。至此,她完成了世界馬拉松大滿貫的最后一站,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六星跑者”之一。
戰(zhàn)績一覽:
2015年9月27日 柏林馬拉松 4小時3分
2016年2月28日 東京馬拉松 3小時55分
2016年10月9日 芝加哥馬拉松 3小時55分
2016年11月6日 紐約馬拉松 3小時56分
2017年4月19日 波士頓馬拉松 4小時12分
2018年4月22日 倫敦馬拉松 4小時15分
兩年多,劉英完成了倫敦、柏林、芝加哥等六項馬拉松賽事。她告訴記者,”成績是次要的,重在參與”,而這六塊沉甸甸的獎牌,就是對她付出最大的回報。因為這是她帶著癌癥,拼勁全力也想要完成的夢想。
原來,劉英是一位有著4年病史的淋巴癌患者。2014年,她因為胃部不適到醫(yī)院檢查,卻被診斷患有早期惰性淋巴癌。但與其他病人不同,她拒絕了化療,卻穿上了跑步服,踏上馬拉松征程。她說:“我寧愿跑死賽道,不愿病死床邊!”
劉英先是馬不停蹄地參加了國內幾十場馬拉松比賽,之后又將“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定為自己的終極目標。為了與癌癥搶時間,她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瘋狂”報名出國參賽。自從決定開始跑世界馬拉松后,劉英就極少回醫(yī)院做檢查,但仍然堅持每天吃藥,每周打針。劉英告訴記者,自己從來沒有覺得,靠跑步能打贏癌細胞,她只是想用這種”抗癌”的樂觀精神,去感染更多的人。
對于劉英的做法,網友們各執(zhí)己見。較為中立的看法是精神值得贊揚,但行為不值得提倡。有人甚至擔心這樣會對癌癥患者造成誤導。微博大V“腫瘤??漆t(yī)生”認為,對癌癥患者來說,馬拉松這種運動并不合適,對病情未必有好處,可能起反作用。
事實上,既往多項干預性研究通過評估運動對成人及兒童血液癌癥患者的益處,已經證實了運動干預可以改善成人血液癌癥患者的身體成分和心肺適能、緩解疲勞、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身體機能和生活質量。
不過這并不是說,單靠運動就可以抗癌,而是要將運動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2018年3月,荷蘭烏德勒支大學May報告指出,在輔助治療的同時經常運動的腫瘤患者,治療結束后數年內身體狀態(tài)會更好。治療過程中參加運動項目的腫瘤患者更少出現疲勞。
評論專家認為,該研究結果首次證明了在腫瘤治療過程中,鍛煉身體的患者能長期保持較高的體力活動水平,這對他們的健康狀況非常有益,能降低多種腫瘤的發(fā)生風險,有助于緩解治療的不良反應。
目前的劉英精神頭比年輕人還足,她相信跑步對自己還是有幫助的,至少沒有讓情況變得更糟。她最新的血檢數據都顯示正常,但所有檢查結果要半個月左右才能出來,她表示無論結果如何,她都沒有遺憾了。
對于癌癥患者,選擇合適的運動可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還可從心理上獲得鼓勵。然而,并不是所有運動都適合癌癥患者。要根據每個患者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不要貪多,也不要急于求成,運動是長久的事,堅持下去才能達到成效。
癌癥患者可選擇慢走、慢跑、散步等慢速運動,以及太極拳、瑜伽等運動,一些比較劇烈的運動則不適合癌癥患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表示,游泳和買菜,可以作為處方開給癌癥病人。
癌癥患者在運動時還應注意:對于嚴重貧血的癌癥患者,除日?;顒油猓瑧m當推遲鍛煉計劃,直至癥狀改善。
免疫功能較差的癌癥患者,在白細胞計數恢復安全水平前,應避免在公共體育館和公共游泳池等場所運動;建議完成骨髓移植的患者在移植后的一年內避免此類運動。正在進行放療的患者,應避免照射過的皮膚接觸氯。
需要導管或飼管置留的患者,應謹慎或避免接觸泳池水、湖水或海水,以及其他微生物環(huán)境,以免導致感染;不要進行導管周圍肌肉的耐力訓練,以防導管移動或脫落。
存在嚴重周圍神經病變或共濟失調的癌癥患者,可能由于身體虛弱或失去平衡而導致患肢的活動能力下降低。因此,相對于跑步機上的行走訓練,固定傾斜健身單車能夠更好地幫助患者恢復活動能力。
有些患者在治療后感到極度疲勞,難以參加運動,應鼓勵患者每天堅持10分鐘的輕度活動。
2018-07-15 14:57
好醫(yī)友小編
聯系醫(yī)學顧問
醫(yī)學顧問微信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