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不到的乳腺癌”該治療嗎?AI幫你預測!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隨著乳腺癌篩查的普及,許多女性查出患有導管原位癌(DCIS,即0期乳腺癌)。
這種情況該咋辦呢?
最近,由凱斯西儲大學計算成像和個性化診斷中心(CCIPD)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將有助于更好地確定哪些被診斷為導管原位癌(0期乳腺癌)的患者可能進展為侵襲性乳腺癌,從而可能受益于除手術以外的其他額外治療。該研究近日發(fā)表在《乳腺癌研究》雜志上。
計算成像和個性化診斷中心(CCIPD)主任Anant Madabhushi(來源:凱斯西儲大學)
CCIPD由美國凱斯工程學院生物醫(yī)學工程教授阿南特·馬達布希(Anant Madabhushi)于2012年創(chuàng)建。該實驗室將醫(yī)學成像、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AI)相結合,已成為檢測、診斷和鑒定各種癌癥的全球領導者。去年,該實驗室與紐約大學及耶魯大學合作的一項新研究被《預防》雜志列為2018年十大醫(yī)學突破之一:他們基于組織幻燈片圖像,利用人工智能預測哪些肺癌患者將受益于輔助化療。
0期乳腺癌是最常見的乳腺癌類型,臨床上稱為導管原位癌,表明癌細胞從乳管開始生長。美國癌癥協(xié)會(ACS)的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每年約有6萬例乳腺導管原位癌被確診,約占新增乳腺癌病例的20%。美國癌癥協(xié)會認為,這類癌細胞尚未擴散到乳腺組織以外的乳腺癌病人,在確診后至少還能活五年。
然而,由于目前尚無可靠方法來確定哪些導管原位癌會進展為浸潤病變,所以一旦乳房組織的腫瘤切片顯示為導管原位癌,大多數(shù)女性會進行手術,切除其余受影響的組織,有些人還會接受放射治療。
“目前的檢測將患者置于高風險、低風險和不確定風險之中,但無論如何,醫(yī)生還是會用放療治療那些‘不確定風險’的患者。” Madabhushi說,“醫(yī)生犯了‘太過謹慎’的錯誤,換句話說,可能是在過度治療。他們似乎應該走另一條路--把不確定風險歸為風險較低的一類。雖然這與主流觀點相悖,但這正是我們的分析所發(fā)現(xiàn)的。”
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程序分析了62例導管原位癌患者腫瘤組織切片的掃描和數(shù)字化樣本中單個細胞和細胞核的空間結構、結構和方向。
結果顯示:被描述為“不確定風險”的腫瘤,其大小和方向實際上都更接近于由Oncotype DX(一種昂貴的基因檢測)確認的低復發(fā)風險的腫瘤。
Li隨后在30名獨立患者中驗證了區(qū)分低風險、高風險癌型組的特征,從而能夠預測DCIS進展為浸潤性導管癌的可能性。她說這或許可以作為一種工具,用來確定誰真的需要放療,誰需要基因檢測。
2019-11-05 17:06
好醫(yī)友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