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好,不僅影響心情,還會傷害心臟!
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睡眠是繼心跳、呼吸之后的第三大生理必備條件。良好的睡眠不僅有助于恢復精力、體力,還能增強免疫力,避免引發(fā)一系列軀體和精神疾病。
睡眠分為很多階段。在深度睡眠階段,身體會自我修復,釋放生長激素,并處理記憶。在一晚上良好的睡眠中,我們會在這些階段中循環(huán)好幾次,讓身體和大腦得到充分休息。然而,如果夜間睡眠經常被打斷,情況就不妙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夜間睡眠中斷和動脈堵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悄然出現。雖然這兩種疾病看起來毫無關聯,但它們在病理上是相互交織的。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睡眠科學家已揭示了夜間睡眠中斷導致動脈斑塊(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原因,這種板塊可能導致致命心臟病。UC Berkeley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Matthew Walker說:“我們發(fā)現,碎片化的睡眠與血液中的慢性循環(huán)炎癥有關,這反過來又會促使冠狀動脈中形成更多斑塊。”
研究人員利用統(tǒng)計模型,使用稱為“多族裔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的國家數據集,分析了1,600多名中老年人的診斷數據。為了將睡眠質量對心臟健康的影響獨立出來,這項研究對年齡、種族、性別、體重指數、睡眠障礙、血壓和吸煙等高危行為進行了控制。
然后,研究人員跟蹤研究參與者的結果,分析了他們的血液測試、鈣評分(可以測量斑塊的積聚),以及幾種不同的睡眠指標,包括一周的睡眠監(jiān)測腕表評估,以及在睡眠實驗室接受整夜多導睡眠監(jiān)測評估腦電波信號。
最后的結果清楚地表明,睡眠模式中斷與血液循環(huán)中炎癥因子(尤其是稱為單核細胞和嗜中性白細胞的白細胞)濃度升高有關,它們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因素。
研究人員發(fā)現,睡眠中斷和血管硬化之間,有一個缺失的中間因素(慢性炎癥)在起作用。這些人體試驗數據也印證了此前動物實驗的結果:中斷小鼠睡眠引起更高水平的循環(huán)炎癥,從而導致小鼠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關注睡眠健康,遠離“沉默殺手”
既往已知的人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包括不良飲食、缺乏鍛煉、肥胖、高血壓和吸煙。而這項于6月4日發(fā)表在《 PLOS Biology》雜志上的研究數據,首次將人類的睡眠中斷與炎癥和動脈粥樣硬化聯系起來。睡眠不好也成為了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研究人員表示,睡眠質量差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的關聯將對公眾健康產生重大影響。動脈粥樣硬化通常開始于成年早期,但不幸的是,這一過程常被忽視,人們往往到了中年或老年斑塊已經形成,阻礙心、肺、腦或其他器官的動脈血流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這種疾病的隱匿性要求我們盡早關注睡眠健康,在剛步入中年時就要重視,才能在日后避開這個“沉默的殺手”。
為了更準確地評估睡眠質量,研究人員建議使用臨床級的睡眠監(jiān)測儀,因為該研究發(fā)現,人們對自己睡眠的主觀評估并不可靠。如果能用客觀、量化的方法來監(jiān)測睡眠質量,就像評估體重、血壓或膽固醇那樣,可以幫你改變睡眠習慣,促進健康。
此外,研究還發(fā)現,碎片化的睡眠和慢性炎癥之間的關系可能不僅局限于心臟病,還可能包括精神和神經系統(tǒng)疾病,如抑郁癥和阿爾茨海默癥。這些也是亟待探索的方向。
2020-06-12 16:28
好醫(yī)友小編
聯系醫(yī)學顧問
醫(yī)學顧問微信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