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化療能否起效?新設備有望幫你“試藥”,減輕患者痛苦
化療仍是目前癌癥治療中最重要的“三駕馬車”之一,通過使用化學藥物來摧毀癌癥細胞。不過,由于化療藥物屬于“無差別打擊”,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不可避免地損傷人體正常細胞,從而導致脫發(fā)、胃腸問題等副作用。這也導致不少患者“談化療色變”。
更重要的是,病人往往要在接受幾個化療療程后,才會知道所用藥物是否有效,如果無效,還得再換其他方案。這種“試藥”過程非常傷身,醫(yī)療成本也高。
為此,美國羅格斯大學團隊發(fā)明了一種癌癥治療裝置。研究人員希望,該設備最終能夠幫助癌癥患者在實施治療前,預先對患者腫瘤樣本進行癌癥治療測試,以確定選定的靶向化療藥物是否有效。
根據(jù)發(fā)表在《微系統(tǒng)與納米工程》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這種使用人工智能和生物傳感器的便攜式設備,可以計算活的癌細胞通過電極時的數(shù)量,準確率高達95.9%。
圖示:六個帶有生物傳感器的設備,安裝在一塊3英寸寬的玻璃上。當癌細胞通過一個微小的流體孔時,該設備可以檢測癌細胞是否存活。
圖片來源:Zhongtian Lin
研究者之一、羅格斯癌癥研究所常駐研究員、羅格斯羅伯特·伍德·約翰遜醫(yī)學院教授Joseph R. Bertino及其團隊,此前開發(fā)了一種針對癌細胞(比如B細胞淋巴瘤、多發(fā)性骨髓瘤和上皮癌的癌細胞)的治療方法。它將化療藥物與抗體結合,使目標只針對腫瘤細胞,而把對健康細胞的影響降到最低。如果腫瘤細胞產(chǎn)生一種叫做基質(zhì)酶的蛋白質(zhì),患者對這種療法就會有積極的反應。當標準化療的副作用被最小化時,許多患者將從中受益。
研究者建立了一個便攜式平臺,可以預測患者是否會對癌癥靶向治療產(chǎn)生積極反應。他們將人工智能和復雜生物傳感器相結合,可以處理微量液體,以觀察癌細胞是否對化療藥物敏感,抑或產(chǎn)生抗藥性。
研究團隊使用癌細胞樣本對新設備進行測試,這些癌細胞樣本事先接受了不同濃度的抗癌靶向藥治療。當癌細胞通過一個微小的流體孔時,該設備根據(jù)其電學性質(zhì)的變化來檢測該細胞是否存活。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對患者的腫瘤樣本進行檢測。
目前,傳統(tǒng)的檢測設備依賴于染色,限制了細胞的特性。而該設備可以快速分析細胞而無需染色,從而允許進一步的分子分析和實時獲取結果。通過該設備提供的即時結果,醫(yī)生可以對患者進行更加個性化的治療,以及更好地管理和檢測疾病。
我們期待這種新設備能早日應用于臨床,作為一種即時診斷工具,來評估癌癥患者對化療的反應,并幫助個性化治療。這將極大地改變標準治療,還能大大節(jié)省醫(yī)療成本,減輕患者痛苦。
想了解更多化療相關信息,歡迎后臺留言或致電好醫(yī)友咨詢(400-060-9693)。
2019-07-19 16:38
好醫(yī)友小編
聯(lián)系醫(yī)學顧問
醫(yī)學顧問微信在線